失智症者發生失禁的比例是一般同齡人的4倍!
隨著老化面臨各種失去,身為照護者的我們,漫漫長路充滿挑戰,該如何陪伴並與他們的「失去」共存?
常常忘東忘西、身體機能衰退,就是得了失智症嗎?
失智症不是單純的老化,也不是專屬年長者疾病!下列「情境」哪些是因認知功能產生的失智症行為?快來答題!
上了年紀,「記不住」、「想不起來」等情況變多,這是因老化引起;而失智症(Dementia)是一種疾病現象,為一群症狀的組合,與正常老化不同。除了記憶力衰退、影響生活與工作外,還會出現其他認知功能問題,像是:語言表達、空間感、判斷,使得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,同時可能會出現行為與情緒改變、妄想或幻覺等症狀。
台灣已經正式進入高齡社會,而年紀越大,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就越高。
根據統計,每2個失智症者就有1個有失禁的情形,失智症者發生失禁的比例為一般同齡人的4倍,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,隨著病程漸晚,失禁問題也會變得更嚴重,可能導致其他併發症、生活品質降低、低自尊與憂鬱等各種生心理的負面影響,成為失智症者和照護者共同的生活照護難題。
失智者的失禁照護非常重要,它有助於失智症者保持尊嚴、提供舒適感、預防併發症;更是失智症照護者無形的力量。解決失禁問題、提升專業照護,營造一個更溫暖、尊重的照護環境。
失禁照護是一項負擔重大的工作!對失智症者而言,若不能適當照護,可能導致皮膚性疾病、泌尿感染等的風險;更可能因無法控制的失禁行為,感到尷尬、無助,而產生負面的心理或情緒反應,間接加重照護者負擔。
每個失智症者的行為問題各式各樣、大不相同,照護失智症者就像長跑的馬拉松,照護者需要強大體能、心智與耐性,更重要的是善用「技巧」迎戰,減輕照護負擔。
失智症是一進展緩慢的疾病,照顧過程中會經歷許多情緒、行為以及精神等症狀,導致照護者的身心負荷增加。依據不同病程選擇正確失禁輔助產品有助降低照護難度,照顧者更輕鬆安心,也能夠維護長輩的尊嚴與行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