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癌真心話
抗癌學長姊的故事
39 歲的阿彥(化名)在七年前夏天,突然有頭暈眼花的現象,原本以為是中暑,怎麼也沒料到竟然會是肺癌第四期已轉移到腦部的緣故。知道自己初確診就是末期、還已經轉移到腦部,心情真的盪到谷底,無所適從,直到醫師提出治療建議要先進行腦手術前,都還是不敢相信自己就是個病患,因為在這之前真的沒有任何症狀!
腦部手術做完後、醫師擔心腫瘤可能有殘存,建議要做電療;後來發現肺部腫瘤還有幾顆,建議要拿掉,所以又動了第二次手術,記得當時是先進行了基因檢測,配對到能吃第二代標靶藥物,一吃就是六年,原以為就可以穩定下去,沒想到去年出現抗藥性。
剛聽到出現抗藥性,心情很沉重。醫師建議先以化學治療,但化療副作用真的很難熬,在做完六個療程後我就放棄了,後來醫師說我的情況可以改成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,只是當時並沒有健保給付,只能自費使用。老實說,當時孩子還小,我很怕一直吃下去會把家裡的錢都花光、拖垮老婆小孩。所以我給自己訂下目標,起碼要讓自己多活五年。不過欣慰的是,治療到現在已經超過第七年了,病情已經穩定很多。現在每天覺得多一天就是賺到。
我想跟和我有同樣病況的病友們說,罹癌並不可怕,現在醫藥科技進步,已經有很多武器可以使用,只要跟醫師好好溝通、聽醫師的話好好治療,醫療團隊都能給很好的建議及解決方式,真的不用太擔心。
給晚期肺癌病友的話

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 王金洲醫師
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著重在延長存活期並提升生活品質,一旦不幸確診為晚期肺癌,要先了解自身病情包括分期、細胞型態與基因型態等,以找出最佳的治療策略。
目前晚期肺癌的治療選項多元,可以化學藥物治療、標靶藥物治療、免疫製劑及輔助性血管抑制劑等,各有其治療效果。近二十年來,在治療藥物持續研發並推陳出新下,已不用擔心有無藥可用的狀況。
對於可能面臨的抗藥性問題現代醫學也已有解方,臨床會根據病患狀況建議可重新進行病理切片與基因檢測,找出導致抗藥性的原因,並調整治療策略,例如更換標靶藥物、改用化療或進行免疫治療。如今已有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方式,可更精準地找出抗藥性基因,幫助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。建議病人在出現藥物副作用時,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,以便隨時調整藥物劑量或提供其他治療選項。
抗癌之路雖然辛苦,但肺癌治療近年已有長足進步,建議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方案、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,同時也須尋求支持,如家人、朋友、病友團體、醫療團隊等都是後盾。每個病患狀況不同,治療方案也需要根據個別情況做調整,務必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、積極參與治療決策,保持積極心態,才能在抗癌之路上走得更穩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