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期肺癌

全照護指南

治療趨勢、身心照護

全方位抗癌懶人包

2020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

我國每名肺癌確診個案就有名已經是第四期

晚期肺癌個案占6成以上

目前晚期肺癌治療屬於「個人化治療」,目標希望改善生活品質,避免再因病症、治療帶給病患額外負擔及痛苦,更希望延長存活期,讓病患擁有更多時間!學習與晚期肺癌共存,從初得知確診你該知道的事!

晚期肺癌找上門,這些準備你做好了嗎?

初確診晚期肺癌,搞懂醫師說什麼

診斷為晚期肺癌時,先不恐慌或抗拒,在醫藥科技進步下,癌症幾乎已經成為慢性病,藥物的選擇越來越多元,治療效果也遠比20年前好得多。現在,最要緊的是,儘可能地穩住陣腳,先儘快與醫師討論病況,但在討論前,有些名詞必須先知道:

肺癌種類
肺癌分期
基因突變類型
轉移部位
整體存活期
疾病無惡化存活期
腫瘤反應率
一線、二線、三線用藥
一代、二代、三代標靶藥物

肺癌種類

肺癌的種類與發生位置有關,大致可分成:

非小細胞肺癌 ⎯⎯ 佔93%

經常長在肺部周圍支氣管及肺泡上的肺腺癌發生比率較高

常長在肺部中央或左右支氣管的鱗狀細胞肺癌

長在肺臟表面的大細胞肺癌

小細胞肺癌 ⎯⎯ 佔7%

常發生在粗支氣管,是最危險的肺癌類型,治療方式及預後也與其他肺癌不相同

初確診晚期肺癌治療關鍵!全方位治療計畫盤點

近20年來晚期肺癌的治療大有進展,已有針對特定基因型所開發的標靶藥物,能精準對抗晚期肺癌,大幅提升治療效果,副作用也可在與專業肺癌照護團隊緊密的配合下可妥善管理;而面對治療過程可能出現的抗藥性,醫療團隊也能提供不同對策,讓病人有機會繼續延長存活時間,且能顧及到生活品質。

尋求意見
進行腫瘤基因檢測
治療策略圖解
標靶藥物健保給付標準

尋求意見

被診斷確定為晚期癌症,可能會感到心慌,不知道要找誰治療,而想要聽聽其他醫師專家的建議,這並無不妥。建議徵詢第二意見的時間點最好是在確定診斷的時候,因為一開始的週全治療計畫相當重要,可能決定病人未來的治療成績。或者也可以詢問生活圈一些熟悉親友推薦的醫師。

記得徵詢第二意見的對象必須是對的醫師,且要事先準備相關的影像檢查、病理切片報告方便醫師精準判讀,才不致耽誤病情;如果可以,建議找一位信任的家人或朋友陪伴一同聆聽,甚至錄音紀錄。

(務必適情徵求醫護人員同意下方得進行)

談晚期肺癌治療策略

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 王金洲醫師

晚期病人的治療目標是希望存活期能長、生活品質也能更好。

如果積極配合治療,晚期肺癌病人仍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期。

沒有最好的治療,只有最適合的治療!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第一線治療策略,以爭取最佳存活期!

4大評估重點一次看:

治療後計畫盤點

生活照護盤點
心理調適盤點
經濟問題盤點
病程追蹤盤點

生活照護盤點

出現副作用怎麼辦?

化學治療

肺癌化療出現副作用狀況因人而異,不一定會發生,且有方法可以改善,不用太焦慮,可在要進行化療前,先向醫護人員詢問及預防照護方法。

放射線治療

晚期肺癌因出現轉移,化學治療可能會無法抑制腦部、胸部或骨頭位置,依不同照射位置可能出現不同症狀,這些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到治療結束後4-6周左右,這期間可攝取均衡營養、充分休息及睡眠,若皮膚出現受傷,要避免穿太緊繃的衣物,或塗抹適當的護膚產品以保持濕潤。

標靶藥物

標靶藥物的副作用通常比化療、放療低,但仍有可能發生,像是EGFR類藥物會有皮膚乾癢、長青春痘般的疹子、甲溝炎、腹瀉等;ALK藥物則可能出現如食慾不振、噁心、水腫、血糖升高等副作用。雖然還有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或肺炎症狀,但在用藥前,醫師通常會先抽血檢測,選擇適合的藥物。若出現不適症狀時,應儘快告知主治醫師,商討解決方法。

營養怎麼顧?

抗癌真心話

抗癌學長姊的故事

39 歲的阿彥(化名)在七年前夏天,突然有頭暈眼花的現象,原本以為是中暑,怎麼也沒料到竟然會是肺癌第四期已轉移到腦部的緣故。知道自己初確診就是末期、還已經轉移到腦部,心情真的盪到谷底,無所適從,直到醫師提出治療建議要先進行腦手術前,都還是不敢相信自己就是個病患,因為在這之前真的沒有任何症狀!

腦部手術做完後、醫師擔心腫瘤可能有殘存,建議要做電療;後來發現肺部腫瘤還有幾顆,建議要拿掉,所以又動了第二次手術,記得當時是先進行了基因檢測,配對到能吃第二代標靶藥物,一吃就是六年,原以為就可以穩定下去,沒想到去年出現抗藥性

剛聽到出現抗藥性,心情很沉重。醫師建議先以化學治療,但化療副作用真的很難熬,在做完六個療程後我就放棄了,後來醫師說我的情況可以改成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,只是當時並沒有健保給付,只能自費使用。老實說,當時孩子還小,我很怕一直吃下去會把家裡的錢都花光、拖垮老婆小孩。所以我給自己訂下目標,起碼要讓自己多活五年。不過欣慰的是,治療到現在已經超過第七年了,病情已經穩定很多。現在每天覺得多一天就是賺到。

我想跟和我有同樣病況的病友們說,罹癌並不可怕,現在醫藥科技進步,已經有很多武器可以使用,只要跟醫師好好溝通、聽醫師的話好好治療,醫療團隊都能給很好的建議及解決方式,真的不用太擔心。

給晚期肺癌病友的話

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 王金洲醫師

晚期肺癌的治療目標著重在延長存活期並提升生活品質,一旦不幸確診為晚期肺癌,要先了解自身病情包括分期、細胞型態與基因型態等,以找出最佳的治療策略。

目前晚期肺癌的治療選項多元,可以化學藥物治療、標靶藥物治療、免疫製劑及輔助性血管抑制劑等,各有其治療效果。近二十年來,在治療藥物持續研發並推陳出新下,已不用擔心有無藥可用的狀況。

對於可能面臨的抗藥性問題現代醫學也已有解方,臨床會根據病患狀況建議可重新進行病理切片與基因檢測,找出導致抗藥性的原因,並調整治療策略,例如更換標靶藥物、改用化療或進行免疫治療。如今已有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方式,可更精準地找出抗藥性基因,幫助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。建議病人在出現藥物副作用時,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,以便隨時調整藥物劑量或提供其他治療選項。

抗癌之路雖然辛苦,但肺癌治療近年已有長足進步,建議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方案、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,同時也須尋求支持,如家人、朋友、病友團體、醫療團隊等都是後盾。每個病患狀況不同,治療方案也需要根據個別情況做調整,務必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、積極參與治療決策,保持積極心態,才能在抗癌之路上走得更穩健。